看到赶你是不是就觉得傣族的“赶摆”就是我们普通人说的赶集呀?认真说起来,是也不是......
西双版纳傣族的“摆”是盛大的节日或集会活动。“赶”是汉语,“摆”是傣语,它含有欢庆丰收、胜利和宗教集会的意思,是集祭祀、集会、文艺、商贸于一体的集会活动,依时间、规模、内容不同而有不同的“摆”,参加这些活动叫作“赶摆”,有点类似于“赶集”的意思。傣历新年节的“赶摆”是规模较大的“摆”。
赶摆场一般设在江河岸边平阔之处或田坝中央,用竹木搭建若干凉棚供人歇凉,场边搭建一两个专供燃放高升的架子,旁边还专门设有燃放礼花焰火和火飞灯的场地,另外,场内货摊林立,商品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有当地的各种手工品、民族风味食品,傣家银首饰、筒帕、筒裙和各种农副产品,还有数不清的泰国、缅甸制作的花花绿绿的小食品和日用品,同时赶摆的场子里还有很多民间文艺表演等娱乐活动,届时,身着节日盛装的各民族群众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人山人海,鼓铓喧天,热闹非凡。
1、才艺比拼,歌舞盛宴
过去赶摆场上的联欢是自由式的,没有统一的主持人,但一切都很有序。表演场地分成五六个片,每片都有人踊跃献艺,节目一个接一个,欢快的象脚鼓舞、优雅的孔雀舞、柔美抒情的傣族章哈……赶摆简直就是一次大型的歌舞联欢会。
最具特色的当属民间艺人表演的面具孔雀舞,披着孔雀羽衣,戴着孔雀面具的两只孔雀像是一对热恋中的情人,灵动生气……年轻人们载歌载舞,老人们也不服输,总要出场舞上两套棍棒、跳上两段刀舞,以便显示自己年华未老、青春仍在。
赶摆也是傣族传统工艺大放光彩的好机会,在赶摆上,你能看到许多的能工巧匠,可以亲眼见证非遗传承人制作“非遗”物品。锋利精美的傣刀、色彩鲜艳图案精致的傣锦、古朴典雅的傣族慢轮制陶、形象生动的傣族剪纸……这些难得一见的传统工艺品全都一起出现在赶摆上,让人看的眼花缭乱。
男人们最重要的娱乐之一是赛“高升”,这种小型的“火箭”用竹子做成。竹子头部扎上一圈装上了火药的竹筒,下面则是竹梢长长的尾巴。田野里竖着三个高高的架子,男人们爬上去把“高升”放好,点燃后迅速离开。接二连三的“高升”拔地而起,飞向蓝天。据说谁的“高升”飞得越高新一年的运气就越好。每一次“高升”飞上天都引起周围人的欢呼,偶尔有了“哑炮”则会响起一片惋惜声。
玩累了、玩饿了的傣族人躺进一些长棚下面吃饭休息。连成一排的长桌上摆放着酒菜。一般情况下,桌子一边是男人,一边是女人,整齐相对而坐。要说为什么,更像是一种“相亲”,对面而坐的男女可能是夫妻,也可能是有些好感的男女。假如两人有了“感觉”,就会出来一起跳舞。不少青年男女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了自己的梦中情人。
2、爱情就在一瞬间
赶摆场里的丢包游戏最具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专场游戏。
“包”是象征爱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制作,内装棉籽,包的四角缀有五彩花穗。丢包场,一般选择开阔的草坪地,男女青年分开站在相距二十米左右的两边相互丢包,先由姑娘把自己缝制的菱形丢包抛向对方,小伙子们争抢接包,又丢回姑娘们一边,刚丢包时漫无目标,丢了一段时间,双方就开始互相物色对象,姑娘如果喜欢某个小伙子,就有意把丢包丢给他,小伙子不喜欢她,就故意不接包,如果小伙子有意,就争抢着去接包并有意再抛回给那个姑娘。
这样,你来我往,意味着将自己的心交给了对方,最后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有心的小伙子和痴情的姑娘就成双成对的溜出丢包场,找一个幽静的地方甜蜜相约去了。
3、地道美食少不了
来了版纳当然要去尝尝正宗傣味,而最地道最正宗最齐全的傣味都在这热闹的赶摆上。来自雨林深处的味道,来自傣族村寨的私房料理,最野的、最新奇的、最自然的,应有尽有。
面带微笑、绰约多姿的傣家少女身着节日的盛装,在各自的小吃摊前吆喝着……糯米饭、香茅草烤鸡、烤鱼、烤肉、包烧猪脑、小鱼、芭蕉花、芭蕉叶包蒸的猪肉、鸡肉、牛肉以及各种水产品、油炸青苔、牛皮、蜂蛹、芭蕉花、竹筒煮鸡、嘎哩啰煮鱼、臭菜煮蛋番茄、花生、青菜、螃蟹等各种喃咪(“喃咪”为傣语,即酱菜)
傣族人民喜食糯食,赶摆场上的特色小吃,除了上面的各类“重口味”还有傣族年糕、竹筒饭和菠萝饭一类的“小清新”。
太阳快落山时,赶摆也结束了,从四面八方聚集的人群从不同的小路散开返回自己的寨子,每条小路都被花伞、花裙、花心所覆盖,这大概就是最正宗的傣家烟火气!
2人
已赞
我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