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实现“人与亚洲象和谐共生”这一亚洲象保护中要为理想的状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探索出了一条对伤病的野象实施救助、购买公众责任险为“大象惹祸”买单、与邻国跨境联合保护和亚洲象预警监测良性发展路子。
实施救助 建亚洲象繁育基地
2005年7月7日,一头年仅三岁的受伤小野象在野象谷森林中被发现后,西双版纳当地组织多部门上百人的救援队伍,冒着被野象群攻击的危险。成功地将这头在象群中的受伤小野象通过麻醉的方式,运出森林并使用浓茶水消炎的方式,将这头伤势严重徘徊在死亡边缘的小野象治愈康复。这也是中国境内第一起将受伤野象从象群中成功麻醉实施救助的范例。
随着野外受伤或患病被救助的野生亚洲象增多,2008年,国家投资约700万元在野象谷内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亚洲象繁育基地。这个建筑面积为4201.28平方米的亚洲象繁育基地,包含了象房栏舍、交配房、产房、检疫隔离室、医疗室、管理办公室等配套工程,旨在保护和拯救国内珍稀的野生亚洲象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提高我国亚洲象研究技术、促进西双版纳地区野生亚洲象资源的保护和发展。
目前已有10头受救助的亚洲象,在亚洲象亚洲象繁育基地内安家落户,并且2005年受伤被救助回来治疗的野象“然然”, 于2019年9月21日凌晨4点35分,生下了一头健康的小象宝宝。同时“然然”也成为了获救助的野象中,第一头通过人工干预怀孕产下小象的亚洲象。
购买公众责任险 为大象“惹祸”埋单
为了解决亚洲象到农田和当地农户“抢粮”、甚至发生冲突的状况,西双版纳一直在多方探索构建人象和谐共生家园的新途径。
2010年,针对亚洲象造成的社会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问题,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与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保险服务协议,每年平均投入1471万元资金。通过积极探索运用商业保险方式来理赔,有效缓解了政府财力赔偿不足的问题。在全国率先创建了“大象惹祸、政府埋单”的保护模式。
当年就受理群众报案137起,涉及到景洪市和勐腊县10个乡镇、4个国有农场、1个私营咖啡场、14个村委会3980户农户,定损382万余元,全部由保险公司实时赔付。
这一模式实施后,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2011年又扩大到所有的受保护的野生动物造成的损失,都纳入公众责任保险,并得到了省级林业部门的肯定,将全省野生动物“惹的祸”全部纳入了公众责任险范围。
截至目前,西双版纳野生动物肇事的公众责任险投保金额累计达到1.61亿元,实际保险赔付金额已超过1.39亿元。
跨境保护 共建和谐边境生态
2018年1月27日凌晨4时32分,一头野生亚洲象来到位于中老边境的岔河边境检查站,大摇大摆跨过边防执勤跨栏“冲卡”出境而去;92分钟后,这头越境到老挝“跨国游”后的野象,又原路经边检通道返回中国境内。这是野生亚洲象首次经这个位于中老跨境保护区域的边境检查站出入境,并被边检站的监控完整地拍摄下来。
“野生亚洲象敢从人来人往的检查站通过,说明跨境生态保护见成效了。”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说,过去边境地区的人象冲突较为剧烈,这群活跃在边境地区的“国际野象”很怕人,一直以来都是从人迹罕至的森林或荒野出入境。
由5个子保护区组成的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勐腊和尚勇两个子保护区与老挝接壤,边境线长108公里。早在十多年前,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提出“中老生物多样性跨边境联合保护”构想。2009年底,随着中老双方划定第一片中老跨境联合保护区域——“中国西双版纳尚勇—老挝南塔南木哈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域”,拉开了中老生物多样性跨边境联合保护序幕。
2010年,中老边境一线又新增3片联合保护区域。一条南起老挝南塔省南木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至中国西双版纳勐腊子保护区,长约220公里,面积约300万亩的跨境联合保护区域形成。目前,中老跨境联合保护已上升为两国政府层面的合作,为边境地区的亚洲象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了生态安全屏障,开创了中国生态保护的“跨境”先河。
1人
已赞
我有话要说